“金轮杯”第八届全国梳理技术高峰论坛2023年6月27-29日在苏州举行,行业领导和知名企业家及技术大咖等100余名特邀嘉宾参会,共同探讨交流梳理技术,代表们就梳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工艺思路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与会代表充分表达了对梳理技术进步及梳理相关技术的看法。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一、锡林直径1400mm
在今年ITMA米兰展上,特吕茨勒推出了锡林直径1400mm的TC30i梳棉机,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专家认为:增加锡林直径的目的是增大梳理弧长,锡林直径大小对一次梳理、多次梳理纤维会产生影响,小直径锡林对纤维的损伤会增大。通过增加锡林直径来增加梳理弧长,与抬高锡林的效果完全不同,一次转移的纤维受到的梳理时长增加,有利于分梳。
在高产情况下如何提高梳理度?增加锡林直径比增加幅宽更有利。增大锡林直径有利于增大转移区的转移面积,可以增大盖板与锡林的接触面积,可以减小锡林中间与两侧速度造成的梳理质量差异。
也有专家认为:增大梳棉机锡林直径,其目的是要增加梳棉机对纤维的梳理度,但只增加锡林直径、不增加道夫直径,会造成道夫转移率下降,是否与高产高速高转移率的要求矛盾?
锡林直径增加,性价比有待观察。在梳理技术研究上,我们要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意识,不要人云亦云,锡林直径是不是要做大、宽度是不是要加宽,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要围绕着梳理的机理开展深入的研究。
二、机幅宽度多元化
以前梳棉机的门幅都是一米的,锡林宽度1020mm,立达从C60起锡林幅宽增加到了1500mm,后来郑州宏大以1220mm跟进,基本上是取了个中间值,后来特吕推出了1280mm,接下来就是青岛宏大也推出1280mm宽度的机型。在2019年巴塞罗那纺机展上卓郎推出了Autocard梳棉机,是一款门幅为是1380mm的梳棉机;比立达的1500mm系列窄,但是比1280mm的宽,猜测卓郎是出于产量的考虑。今年的米兰展,卓郎展出AutocardSC7梳棉机,门幅仍然是1380mm的。
目前市场上的梳棉机门幅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传统1000mm的,有郑州1220mm的,有青岛和特吕1280mm的,有卓郎1380mm的,有立达1500mm的。这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给棉纺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如果纺纱企业有不同门幅的梳棉机,备用盖板的数量将增加不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从目前的发展势看,梳棉机门幅在1500基础上继续增加的可能性不大。机幅与锡林直径的选择,一般认为二选一,加大直径就保持机幅不变,或考虑加大机幅而直径不变。
三、活动的盖板的数量
自2019年ITMA巴塞罗那纺机展上,立达C80的活动盖板根数回到了C51梳棉机的104/40根,基本上否定了C60的79/27和C70的99/32根。当然这种否定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C60梳棉机将活动盖板根数由过去的40根左右减少为27根,在空出的位置上加装了棉网清洁器和固定盖板,以充分利用锡林空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梳理。这与锡林进一步上抬,使大漏底区间无效梳理区进一步变小,使有效梳理区域变长殊途同归,这曾经以为是高产梳棉机的发展趋势。但是产量增加,没有活动盖板梳理区的梳理,质量无法保证。到C70、C75活动盖板根数保持在99根,但工作盖板仍然只有30根左右。C80增加到活动盖板104根,工作盖板增加40根,再度增加有效梳理面积。
要提高活动工作盖板区域的梳理效能,以提高梳理度是增加针齿密度还是提高盖板速度更合理?活动盖板的梳理面积,目前特吕TC30i、立达C81的活动盖板都到达40根,那么这是否是发展趋势呢?在盖板反转的情况下,有梳理理论认为,在活动盖板区域,前7根活动盖板的梳理能力较强,而后面的活动盖板的梳理效果变得不够明显,这两者与梳理理论是否有矛盾?
抬高锡林或锡林直径增加后,是增加活动盖板还是增加固定盖板?部分专家认为:这与生产的品种有关,比如生产化纤纤维以增加固定盖板效果更好,而在生产天然纤维时以增加活动盖板效果更好。全固定盖板梳棉机的应用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梳棉机大家都关注高产高速,但对梳理质量的关注不够,增大锡林直径、幅宽,对锡林的材料选择、制造精度要求较高,目前市面上的所有梳棉机,都没有解决好机后喂入部分纤维取向度的问题。大家都在纠结活动盖板、固定盖板的数量问题,但主梳理区要根据原料的特性便于调整盖板的根数,如生产机采棉,后车肚落棉增加3%的落棉也没有用,但增大棉网清洁器的落棉率效果就很明显。用全固定盖板梳棉机生产机采棉,效果还不错,有很多优点。
有专家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验,认为在色纺领域,活动盖板数量较少的话,满足不了纤维混和的需要,布面出横档的几率较大,活动盖板数量增加后,问题就可以得到较好地解决。
四、自动检测和调整
从国内外梳棉机的发展状态来看,锡林盖板隔距自动测量、自动调整,已经是方向性的了。但对于自动测量的方式,有专家提出现在的测量技术有较大的进步,如立达的测量方式是通过检测温度,再根据金属的热膨胀特性推算形变来间接确定梳理隔距,这种测量方式太复杂,是否可以考虑把间接测量升级为直接测量。
特吕茨勒TC19及青岛宏大JWF1217等梳棉机已经配置了落棉自动检测机自动控制,这大大方便了纺纱企业对落棉的控制,对控制成纱质量节约用棉降低成本带来了方便。
五、三刺辊
国内无论是纺棉或者化纤,对三刺辊都不太认同,但国外对三刺辊梳棉机的接受程度很高,在土耳其,甚至在生产涤纶和粘胶这样的品种时都要使用三刺辊。国内某大厂已经对三刺辊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从前几年梳棉机订货量上看,60%采用三刺辊,新项目三刺辊占90%多。三刺辊对产品质量以及针布使用寿命的影响应该进一步的去研究和验证。
六、关注棉结更要关注短绒
关于纤维损伤,从盖板落棉与后部落棉的质量分析来看,可纺纤维可以达到70%以上,解决梳理度过度、纤维损伤严重的问题有两种方案,一是提高生条定量,二是降低锡林速度。梳理强度与梳理两针面的相对速度有关。
高产梳棉机低产的话对纤维的损伤是很大的,会产生严重的过度梳理现象。有几个方面要引起重视。
需要重视的方面
▲1、棉网的棉结不等于成纱的棉结;
▲2、条干仪上的IPI粗细节与生条的短绒(10mm以下)直接相关;
▲3、梳理质量的评价:很多厂只是考核棉结,但没有考核纤维损伤、短绒率,生条的棉结少不代表成纱质量好;
▲4、涡流纺梳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成纱质量。
七、重视梳棉的同时也要关注清棉
梳棉机的高速高产,梳理质量的提升、产量的提升,目前都将目光集中在梳棉机上,压力都在梳棉工序,有没有将关注重心向前移的可能性,比如清棉流程配置、开棉机的幅宽、打手形式、打手直径等有没有改进的可能性?
“金轮杯”全国梳理技术高峰论坛已经举办八届了,全国的梳理技术大咖汇聚一堂,畅所欲言,探讨当前梳理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讨论生产实践中碰到的疑难问题。通过激烈的思维碰撞,极大地激发了创新灵感,更加明确了梳理技术发展的方向,这也是梳理高峰论坛的重要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纱线网和金轮针布一直在梳理技术发展这条道路上探索,致力于为行业技术进步贡献一份力量。